分手四个月,我给江肆打电话:「我怀孕了,这孩子你要吗?」
江肆避之不及:「咱俩全程做好了安全措施,你可别赖我身上。」
我又问了一遍:「你确定不要这个孩子,对吧?」
「你爱要不要,反正我不要。」
我松了口气,心想这下不用担心男方抢孩子了。
我独自一人生娃,抚养。
本小说全文来自知乎APP。
下载知乎APP,然后在知乎APP搜索:那年四月
搜索全文书名《那年四月》即可阅读全文。
小说讲述的是江肆战一今等人的故事,书名叫《 那年四月 》,本小说全文只能在知乎APP搜索得到。
这篇小说《那年四月》是一篇充满现实意味与女性力量的都市短篇。作者以一种轻松却锋利的笔触,讲述了女主战一今在单身生育后,与前任江肆及其家庭再度纠缠的故事。全篇以战一今的第一人称叙述展开,看似狗血的设定,却在理性与情绪的平衡中展现出现代女性对自我价值、母职责任与爱情幻灭的成熟思考。
一、剧情梳理
故事开篇就极具冲突性——
“分手四个月,我给江肆打电话:‘我怀孕了,这孩子你要吗?’”
短短几句,将矛盾、性格与命运全都埋下伏笔。江肆的回答冷漠至极:“你爱要不要,反正我不要。”
这一刻,女主从感情的依附者,彻底转为命运的主导者。
她不是被抛弃的可怜人,而是果断切断情感依赖、决定独自生下孩子的女人。
六年后,剧情再度掀起波澜。孩子上小学,竟带回“自称爸爸”的江肆——
一个当年逃避责任、如今被现实逼得重新登场的男人。
这一重逢既是情节转折,也是主题升华:
女人的成长,从来不是被伤害磨出的苦楚,而是选择背后的清醒。
随着剧情推进,江肆的父母、校长慕月笙相继登场。江家人以“孙女”为突破口试图重新介入,江肆仍是那个情绪不稳、被家族庇护的“巨婴”;而战一今却早已成长为一个独立、体面、情感稳定的母亲。她懂得如何维护女儿的心理界限,也懂得利用法律与道德双重武器保护自己。
最终的伏笔落在慕月笙身上——这个意外牵线的校长,是命运的桥梁,也是讽刺的见证。因为他的“好心提醒”,才让江肆重新找上门。而战一今用理智、智慧与幽默,回应了所有外界对“未婚妈妈”的误解。
二、人物解析
战一今是小说灵魂。她身上融合了两种罕见的女性特质:柔韧与锋芒。
她会温柔地为女儿做银耳羹,也会冷静地播放六年前的录音,斩断男人的指责。
她曾因孤独和悲伤误入爱情,也曾在命运的低谷中自己托起人生。
她不再是那个在酒吧主动出击的女孩,而是一个能对女儿说出“看男人不要只看脸”的母亲。
她的人生没有“凤凰男”“真爱”式的救赎,只有自我成长的清醒。
江肆则是典型的“妈宝型废柴富二代”形象。
他外表体面、内心空洞,对责任的逃避被包裹在“浪子气”里。
他不是恶人,但他的懦弱与自恋,恰恰反衬出战一今的成熟与力量。
他是那个被困在青春期的成年人,他的愤怒、委屈、羞耻——都源自无法面对一个比自己更坚韧的女人。
江妈妈与江爸爸的出现,是讽刺的延伸。
他们代表旧式家族逻辑:表面亲切,实则权衡利弊。
“几个人一起托举孩子,总比你一个人托举要轻松些”,这句话看似体贴,实则带着对单亲母亲的控制欲。
但战一今比他们更清楚现实规则:她不拒绝利益,却也不出卖尊严。
战乐知——女儿,是全篇灵魂的回声。
她的聪慧与幽默,是母亲教育的结果,也是女性力量的传承。
她一句“喜欢妈妈,是没有条件的”,是对母亲无声的致敬——
战一今用自己的方式,给了她完整的爱与安全感。
三、主题与深层意涵
小说的核心不是爱情,而是女性的自我定义。
在传统语境下,“未婚生子”仍被视为叛逆与错误。
但作者让战一今用行动证明——母性不是婚姻的附属,而是爱的延伸。
她既是母亲,也是独立的个体。
她拒绝成为“被怜悯的女人”,也拒绝把孩子当作道德筹码。
她养孩子,不是为了向男人复仇,而是为了给自己人生一个新的坐标。
同时,小说对“父权”也进行了极具讽刺意味的解构。
江肆以为自己凭血缘就能谈“抚养权”,江家以为金钱与身份能换取情感。
但战一今以一段录音、一句“证据呢?”彻底颠覆了他们的掌控。
在她面前,男性的特权失效,女性的理性成为真正的力量。
四、叙事与语言风格
作者的文笔干净、锋利,叙事节奏快而不乱。
战一今的语气充满冷幽默与生活感——
“混了这么多年还是个富二代”“脑子有问题就去治”,
这种看似轻描淡写的讽刺,让故事有一种“成年人的喜剧感”。
作者并不沉溺于煽情,而是用冷静的对话与细节展现人物关系。
这让作品在情感张力之外,多了现实的质感。
结尾部分,母女之间的对话温柔而深刻,成为全篇情感的最高点。
孩子那句“我喜欢你,是没有条件的”将故事推向圆满——
这不是浪漫的救赎,而是女性自我实现的温柔宣言。
五、总体评价
《那年四月》是一篇兼具现实锋芒与温度的女性成长小说。
它讲的不只是单亲母亲的故事,更是关于“如何做自己”的故事。
作者没有把女主写成苦情受害者,而是一个能笑着怼人、理智维权、懂得自洽的成年人。
故事结构紧凑,人物鲜活,语言犀利中带着温柔,情节狗血却逻辑极稳。
它像一面镜子,让读者看到现代女性在社会夹缝中的清醒与勇敢。
在无声的日常战场里,战一今的名字也成了“战胜命运”的象征。